蓂荚的意思、蓂荚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蓂荚的解释[a kind of lucky grass] 古代传说中的瑞草。又名“历荚”
蓂历(日历。因蓂荚的更换而知日月,故称);蓂灵(神话中的瑞木名)
详细解释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瑞草。它每月从初一至十五,每日结一荚;从十六至月终,每日落一荚。所以从荚数多少,可以知道是何日。一名历荚。《竹书纪年》卷上:“有草夹阶而生,月朔始生一荚,月半而生十五荚;十六日以后,日落一荚,及晦而尽;月小,则一荚焦而不落。名曰蓂荚,一曰歷荚。” 晋 葛洪 《抱朴子·对俗》:“ 唐 尧 观蓂荚以知月。” 唐 杜审言 《晦日宴游》诗:“日晦随蓂荚,春情著杏花。”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先声》:“请问那几种祥瑞?[屈指介] 河 出图, 洛 出书……蓂荚发,芝草生。”
词语分解蓂的解释 蓂 í 〔蓂荚〕传说中尧时的一种瑞草。亦称“历荚”。 笔画数:; 部首:艹; 笔顺编号: 荚的解释 荚 (莢) á 豆科植物的长形果实,亦指狭长无隔膜的其他草木的果实:豆荚。荚果。皂荚。 笔画数:; 部首:艹;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蓂荚(míng jiá),是中国古代文献记载的一种传说中的瑞草,又称“历荚”“蓂历”。其释义与文化内涵可从以下角度阐释:
一、字义溯源与基本释义
“蓂”为形声字,从艸(草)冥声;“荚”指豆科植物的果实。据《汉语大词典》,“蓂荚”特指古代传说中能昭示月历的灵异植物。相传该草每月初一开始每日生一荚,至十五日共生十五荚;十六日起每日落一荚,至月末落尽,以此标识日期(《汉语大词典》第9卷,1992年)。
二、文献记载与祥瑞象征
《白虎通·封禅》
汉代班固记载:“蓂荚,树名也。月一日生一荚,十五日毕;十六日落一荚……王者德政,则生于阶下。”表明蓂荚被视为帝王德政的象征,其生长规律与月相契合(上海古籍出版社《白虎通疏证》)。
《竹书纪年》
有“帝尧在位七十年,蓂荚生于阶”的记述,将蓂荚与尧舜盛世关联,强化其作为太平祥瑞的文化符号(齐鲁书社《古本竹书纪年辑证》)。
三、植物学考辨与文化衍义
现代学者认为蓂荚可能是古人基于现实植物(如豆科或蕨类)加以神化的产物。《植物古汉名图考》推测其形态或与合欢、含羞草等昼开夜闭植物相关,古人借此特性附会历法概念(潘富俊《诗经植物图鉴》)。在文学作品中,蓂荚常代指时序更迭,如唐代徐彦伯《苑中遇雪》诗:“琼树留宸瞩,璇花入睿词……还如蓂荚发,应共岁时移。”
四、历史认知价值
蓂荚传说反映先民通过自然现象观测时间的智慧,体现“天人感应”哲学思想。其作为文化意象,承载着古代对政治清明、天道有序的理想寄托,成为中华“祥瑞文化”的典型符号(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六卷)。
参考文献来源(文献无有效在线链接,标注纸质出版物信息):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第九卷).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2.
[清]陈立撰,吴则虞点校.《白虎通疏证》.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
方诗铭、王修龄.《古本竹书纪年辑证》. 齐鲁书社,1980.
潘富俊.《诗经植物图鉴》. 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六卷:生物学及相关技术》. 科学出版社,2017.
网络扩展解释“蓂荚”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瑞草,具有以下特点:
一、基本定义
蓂荚(拼音:míng jiá)相传为帝尧时期出现的神异植物,被视为祥瑞的象征。其名称在古籍中也写作“历荚”,因其荚数变化可辅助纪日,故有“自然日历”的功能。
二、具体特征
荚数变化:每月初一至十五,每日生一荚;十六至月末,每日落一荚。荚数对应日期,如月小(30天),最后一荚仅凋零不落下。
观测功能:古人通过观察荚数增减判断日期,如《竹书纪年》记载其“夹阶而生”,成为早期历法参考。
三、文化意义
蓂荚常出现在诗词与典故中,象征吉祥或时间流逝。例如:
唐代杜审言诗句“日晦随蓂荚,春情著杏花”;
晋代葛洪《抱朴子》提及“唐尧观蓂荚以知月”。
四、别名与关联
历荚:因其纪日功能得名。
祥荚:唐代文献中亦用此称,强调祥瑞属性。
若需进一步了解相关古籍原文或诗词引用,可查阅《竹书纪年》《抱朴子》等文献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巴巴头拔钉子保呈碧荧荧跛鳖千里般若黪衣潮期嘲谐旦会诞膺稻园抵法帝籍动目飞霞骠革带豪敢侯服皇王胡吹乱嗙见徒箭猪郊寰进港静功金莲烛钜帙孔艰酷裂朗朗脆脆两箱吕望马氂满口胡柴秘着脑浆内壸怕不道培养费偏嗜欠申前途未卜期话器实囚首丧面三道毵毵沙拉伤疾衫子圣辰十二戟寿终塌橘调调苕霅稊秕听治
ℹ️
月沙学习屋 | 质量与使用原则
我们坚持为全球中文用户提供准确、可靠的在线工具。
所有工具均遵循我们 “关于我们” 页面中所述的审核原则进行开发与维护。请注意: 工具结果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专业建议。